im电竞·(中国)电子竞技平台www.ychedu.com中性粒细胞高说明什么
1、药物与毒物,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集落刺激因子可引起中性粒细胞明显的升高。另外,肾上腺素,洋地黄,蛇毒、昆虫蜇咬以后,也会引起中性粒细胞的增高。 2、急性感染,最常见的就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其次为杆菌感染。 3、组织坏死,常见有心肌梗死,创伤,挤压伤,肠梗阻,急性肺梗死,严重烧伤都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 4、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急性风湿热也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的增高。 5、急性失血后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6、生理性增高,常见于排卵期,妊娠,分娩,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冷热疼痛刺激,恐惧,愤怒,紧张等情绪刺激。 7、肿瘤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也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1、 趋化运动活性 中性粒细胞受到某些化学因子的作用以后,可以朝因子源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趋化作用,该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有两类:一是自身组织损伤释放的因子,例如胶原和纤维蛋白片段、补体活化产物及免疫细胞因子等;另一是微生物来源的含有N-早酰蛋氨酸残基的多肽。 受趋化因子作用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L-选择素数量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开始表达P-或E-选择素;这两类选择素结合可使细胞贴向血管壁,称为着边作用;这时中性粒细胞迅速表达整合素,例如MAC-1和LFA-1等,与内皮细胞的配体结合可使中性粒细胞变扁,紧密粘贴内皮细胞;继而中性粒细胞变形移出血管外,以阿米巴运动的方式向趋化源移动。这种过程多发生在毛细血管微静脉血流缓慢处。 2、吞噬杀伤效应 到达损伤感染部位后,中性粒细胞可对细菌、细胞碎片或其他颗粒表现活跃的吞噬作用;但如合识别这些目标尚不明了,可能与被吞噬物表面的亲水性有关。吞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吞噬作用,这是捕获大型颗粒抗原的主要方式,例如对同种细胞、细菌等微生物,都可以吞噬,吞噬后在胞浆内形成吞噬体;②胞饮作用,与吞噬作用相似,只是针对微小颗粒;胞饮后在胞浆内形成吞饮小泡;③受体介导的内摄作用,可借助细胞表面的某些受体连接被吞噬物;例如对那些结合有IgG或补体片段的抗原颗粒,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其表面受体增强吞噬活性,这种现象称为吞噬调理作用。颗粒被吞入后,由细胞膜将其包绕形成一个吞噬体,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这时溶酶体酶就会活化,通过一系列的代谢机制将吞入的微生物杀死并进行降解。完成这一过程后细胞本身也衰老死亡。 3、抗感染和应用激作用 当机体遭受急性损伤或休脓性细菌感染时,会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向受体部位集中;同时骨髓的储备库释放和造血功能增强;机体表现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显着增加;局部死亡的白细胞和受累细胞液化形成脓汁。中性粒细胞以其庞大的数量和迅速的行动发挥抗感染和创伤修复的作用,当中性粒细胞缺陷时,机体容易发生化脓菌感染和创伤修复缓慢。
中性粒细胞什么意思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其变形游走能力和吞噬活性很强,当细菌入侵人体时,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至毛细血管渗出到病变部位吞噬细菌。同时,其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溶菌酶,能将吞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从而避免感染在体内扩散。 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即抗原抗体复合物。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血常规中检测两种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值,分别为杆状核值(0.04-0.5)x10^9/L,占白细胞总数百分比为0%-5%。分叶核的值为(2-7)x10^9/L,占白细胞总数百分比为50%-70%。 中性粒细胞偏低的原因 1、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 2、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 3、慢性理化损伤、机体长期接触铅、汞、苯等;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合霉素;长期接受放射线及放化疗患者。 4、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役性疾病。 5、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等血液病。 6、脾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7、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 中性粒细胞偏低的危害 中性粒细胞偏低会导致骨髓发育不全、骨髓入侵(成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的造白细胞组织增生、部分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感染、伤寒、副作寒、某些寄生虫病(疟疾、黑热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瓦尔登斯特伦病、多发性骨髓瘤、费尔提综合征、贫血(缺铁、缺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放射线(如:定位治疗)、粒细胞缺乏症(中毒:匹拉咪痛、吩噻嗪、保泰松、抗甲状腺药等;免疫-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全身性疾病)。 im电竞·(中国)电子竞技平台www.ychedu.com |